沧州武术

  • 沧州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清,至民国及近代臻于鼎盛,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名家辈出,影响广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沧州武术具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特征,在被称为“国术”的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堪称武林圣地和中华武术百科全书。1992年沧州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

    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 沧州这53种拳(械)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发祥地为沧州孟村镇,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其拳法发劲刚猛,爆烈骤变。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其招术,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3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 “国术馆之父”张之江

    张之江(1882—1966),字子姜,盐山县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人。张参加北京zb,配合了北伐胜利进军。张重视武术,规定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拳、劈刀、刺枪、体操四项主要科目。1928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

    大侠霍元甲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沧州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霍元甲融合各家之长,自创“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千斤神力王”王子平

    王子平(1881—1973),沧州义和街人,曾任中国武协副负责人,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1919年,在北京王子平力挫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儿

    铁壮士丁发祥

    丁发祥(1615—1694),孟村人,祖居丁庄子,后迁孟村镇。丁为人乐善好施,性格沉静内向,有隐士君子之风
    • 吴桥杂技

      吴桥人练杂技有古老的传统风俗。据记载,吴桥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至今从庙宇命名的村就有张仙庙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沧县狮子舞

      沧县的狮子舞素以火爆、热烈、凶顽、技多、逼真、英姿而著称

      青县哈哈腔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沧州镖局
              走镖的镖行有个规矩叫:即镖不喊沧州。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这规矩的来头就是成兴镖局镖局的开山人李冠铭。继他之后其侄李凤岗、李庆临等三代经营的“成兴镖局”亦声名显赫。而李凤岚的徒弟更是了得。便是那源顺镖局的总镖头大刀王五王子斌是也。

      沧州武术研习院

      • 沧州武术研习院是沧州市唯一国办武术专业院校,“中华武林百杰”国家级裁判,香港国际教育学院院士,河北省武协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东方之子”刘述来任院长,该院是沧州唯一的全国首批先进武术馆校。每年以80%以上的毕业生分别输送到全国重点大学和各省专业队。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
        当代“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的刘述来和他所创办的全国首批先进武术馆校---中国沧州武术研习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 华龙拳又称化龙拳,是自唐代永微二年(公元651年)开始由阿拉伯来大唐的使团传播的由伊斯兰教先知穆哈默德所传天方神拳演变而来。
        刘述来历任华龙武术馆长。先后培养了一万余名学员,其中多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部队,有几十人现在在全国各类大学任教授,省市武术队教练,国外教学华龙拳等。
        目前习练华龙拳的总人数约有5000余人。华龙拳主要在昆明、墨江、云南各地,河北沧州、宁夏吴忠、甘肃天水、浙江义乌等地流传,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撒克斯坦、美国、沙特、摩洛哥、捷克、比利时、马来西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常前来学习交流。